【喜迎第三次党代会】特色亮点篇二: 聚焦个性化人才培养 实现“一样的分数不一样的教育”

编者按:富婆看图中肖一特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规划蓝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社会合作、国际交流、校园文化、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涌现出一批先进组织和个人,为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营造良好氛围,喜迎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喜迎第三次党代会】专栏,回顾过去5年的耕耘与收获,展望美好未来与辉煌!本期展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新趋势和高等教育普及阶段质量多样化、学习终身化、培养个性化、治理现代化、应用数字化需求,以“三抓”工作为统领,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全面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多方联动,坚守全员育人“主战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立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领导小组,由校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全面统筹、亲自部署,全力推进改革实施。通过各种形式广泛调研,先后走访50多家企业、20余所高校,主动对接学生需求和企业需要,确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

(学校赴浙江大学调研个性化人才培养工作)

开展面向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辅导员及在校学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宣讲,将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纳入新进教职工培训必修课程,完善本科生导师管理办法,提升专业课教师和本科生导师的导学育人作用。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选课指南》1.0和2.0版本,共计发放1.2万余册,引导学生合理制定“一生一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推进“金”彩一课,常态化开展“名师工作室”主题活动,结合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一基层三提升三确保”有组织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高。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0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0项,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8项,第十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翻译专业组)全国总决赛冠军(特等奖)1项,“盆景”变“风景”。

坚持学生中心,问计师生,服务师生,创新开展“教学直通车-师生面对面”活动,创立教学管理服务委员会,开展“权益进宿舍”“师生下午茶”“我与校长(学长学姐)面对面”“校园提案大赛”等活动,建立“程程教学面对面”学生学习效果调查员在线交流群,并开通在线智能服务机器人等线上交流环节,变“纵向管理”为“横向服务”,及时答疑解惑,边实施边总结,不断完善改革路线图,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聚焦“六选四跨”,深耕人才培养“责任田”

征求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和优秀校友意见,在控制总学分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学科专业交叉教育平台,开设学科交叉课程。2023年共开设交叉课程121门次,覆盖6946人次学生修读,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限制,推动大类平台互联互通,促进通专融合、文理融合,实现“六选四跨”(选专业、选方向、选模式、选课程、选进程、选教师,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跨学校)。

试行弹性学制的完全学分制,开设跨学期课程,允许学生提前设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鼓励学生跨学期修读课程,打破学年学分制的时间和内容刚性,允许学生提前毕业,2023年共开设跨学期课程131门、138门次,共计7676人次学生修读。

聚焦产教融合,打造卓越人才“新高地”

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及安徽省首位产业、支柱产业、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积极增设新能源汽车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工智能等10余个新兴专业,陆续撤销12个传统专业,学校整体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超过80%的招生专业与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对接。个性化设置微专业(群),2020年在全省首创开设人工智能(AI)微专业,并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工程、软件工程、机器人工程等6个微专业(群),充分聚焦学生需求,对接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拔尖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优势专业,先后开设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工程等拔尖创新实验班,强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促进“五进三化”(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进赛事、进企业,个性化、小班化、导师化),助力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

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多类型产业学院建设体系,建设产业学院13个(国家级1个、省级6个、校级6个)。其中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获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学校为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在探索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与长三角高校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成功举办2023年长三角高校暑期研学活动,开启校际合作新篇章,携手长三角高校探索共建高等教育一体化。

(长三角高校2023年富婆看图中肖一特暑期研学项目顺利开展)

与奇瑞汽车、海螺集团、深兰科技等头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建企业冠名班20余个,其中11个获“芜湖市紫云英人才计划”设班支持,培养学生千余名。通过创工场、项目化等路径,与固高科技、安徽卡思普智能科技、三腾自动化科技等企业组成“校企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团队,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新模式。

(学校与深兰科技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与芜湖市、奇瑞汽车等合作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奇瑞学院),以“导师制、跨学科、小班化、项目化”培养模式为抓手,紧紧围绕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战略布局,努力打造地方高校新工科教育探路者和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示范地。

聚焦示范引领,弘扬育人典型“主旋律”

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宣传方案》,按照时间节点和典型事件进行宣传报道。先后围绕学校相关会议、新生入学教育、学习调研等内容在校园网、安徽教育网等发布推文。《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教育部质量评估中心、麦克思研究均对我校改革经验做法进行专题报道。

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基本形成“更交叉、更专业、更融合、更个性、更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学校受邀参加第十六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和第十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并做大会报告,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认可。2023年省内理科一批分数线高出一本线38分,位次较2022年跃升7590名,充分展现“一样的分数、不一样的教育”。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学生中心,以深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为重要抓手,持续扭转“工科理科化”,在地方工科院校服务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担当作为,形成示范。

(校长卢平在第十六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上介绍我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做法)

(副校长周虹屏受邀在第十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作经验交流)

(《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学校个性化人才培养路径)

 (文图提供:教务处;审核:夏登峰、孙浩然;编辑:查桂义)